~歡迎光臨~

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

紅花坂上的海 - 學運的那些年

新洽興 米店
看《紅花坂上的海》之前,我沒看過宮崎吾郎監督的作品。《紅花坂上的海》算是很不錯,雖然大量宮崎駿元素和場面在這套戲翻炒,但至少係令人看得投入和感動,那份少年人的情懷不太造作,值得一看。

當然,因為宮崎駿有份編劇(及改編原著)和班底還是吉卜力工作室,所以有大量宮崎駿元素是可以理解的。整體來說,這是「學運 x 夢幻街少女 x 崖上的波兒」,不過有趣之處是今次不再像之前一樣,完全抽空了日本的社會政治議題。以前宮崎駿頂多是玩暗喻,今次是明刀明槍地講了。





注意:下有劇透。















故事發生在1963年,東京奧運前一年,那是日本在戰後重建經濟和民族自信方面進入起跑線的時候。女主角當船長的父親在韓戰中被水雷炸死,韓戰對於二次大戰後的日本的意義,是他們因著歷史的巧合,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,大量美國訂單湧至,令日本加速了經濟重建。本來日本作為戰敗國是不能擁有軍隊的,但因為韓戰的緣故,在韓戰結束後自衛隊成立,這是日本在二戰失敗後重建自尊的第一步。

女主角的父親因為參與韓戰的後勤補給而殉職(男主角的父親身份在這裡不談了),訴說的不再是反戰精神,而是日本人如何在二戰後取回他們的自尊感的故事。

故事講述男女主角發動了一場「佔領」學會大樓的小型學生運動,在男主角的學會房間內,牆上貼著以畫架展示的有關《美日安保條約》的報紙。《美日安保條約》觸發的「安保鬥爭」發生在1950年代沒,在這場大型學生運動中,甚至有大學生被警察打死。故事中的中學校園,也洋溢著一股學生運動的氣氛,那牆上的《美日安保條約》報紙,似乎是要說明這種火紅氣氛的時代背景的由來。

男女主角一行三人去東京找校董會主席的畫面,到處都是東京奧運的標語,那時已經是60年代,日本經濟開始發展起來,而東京奧運就是一次重新向全世界展示日本國家形象的機會,所以整個東京都是工程,那也標誌著日本走上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前奏。在那個燥動的年代,國家的經濟、外交、政治發展方向帶來了很多矛盾,也為19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埋下伏線。

當然,故事中的學運是一個「那些年」版的學運,沒有衝擊、沒有流血,喜劇收場。1963年唸高二的男女主角,1968年發生全國性學生運動的時候,正正是大學生,也可能有參與全共鬥(全體鬥爭委員會)的抗爭行動。

可以這樣解讀吧--故事中的學會大樓抗爭,其實是全共鬥佔領東大安田講堂事件的「那些年」投射,前者的成功其實是對於後者被鎮壓的心理補償。那個經濟起飛和左翼學生運動交雜的年代,不時會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作品中出現,也許因為那是很多創作人的集體回憶。《課長島耕作》裡面的商界神人島耕作是其中一個例子,他在學生時代也參與過學運,不過畢業後便入了電器大企業,變成典型的78-80年代日本經濟最繁榮時代的代表。

我不肯定會否過度解讀宮崎父子的意念,不過肯定的是,這次是一次風格的大改變,由抽空時代背景,只玩暗喻,變成直接使用直實歷史背景去說故事。此外,值得一提的是,今次也是宮崎駿參與的作品裡面少見使用了真實的城市景觀(東京和橫濱)的作品,詳細對照可參閱Arnold的《留住港口的往事》。




(對照:左圖-「那些年」版的小型學生運動,右圖:東大安田講堂事件)


(大量使用60年代實景)


(東京奧運 - 日本經濟進入起跑線的年代)


(兩小無猜的故事,還是能感動人)



順帶一提:主題曲《別了夏天》十分動聽,有興趣可到youtube聽聽:http://youtu.be/DWRGAOZxIgE



本文轉自:http://kursk.xanga.com/2012/01/24/%E7%B4%85%E8%8A%B1%E5%9D%82%E4%B8%8A%E7%9A%84%E6%B5%B7-%E5%AD%B8%E9%81%8B%E7%9A%84%E9%82%A3%E4%BA%9B%E5%B9%B4/

About the Author

新洽興 米店 / Author & Editor

大家好,感謝閱讀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背景音樂-あなたのお耳にプラグイン!